生活的藝術來自美的想像《陳克華的詩想》

十月初,與朋友相約到花蓮共度中秋,
便是在這涼爽的時節、充滿故事的地方,邂逅這本詩集,
《與騎鯨少年相遇——陳克華的「詩想」》

《與騎鯨少年相遇——陳克華的「詩想」》星級評分

評分:4 分,滿分為 5。
《與騎鯨少年相遇——陳克華的「詩想」》

邂逅現代詩

透過教育部的指定選讀,國高中時便知道徐志摩喜歡「輕輕的來了又走」;認識鄭愁予是「美麗的錯誤」;明白余光中的「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」,以及其他更多更多。它們顯現出來的文學意象與情感觸動都是真,竟如此⋯⋯難以在我心中敲出朵朵漣漪⋯⋯

後來,趁著在台北唸大學的期間,參加台北詩歌節,再次喚起這份對美的企及,

自然是座神殿,活靈活現的柱子,
時時散發含糊曖昧的語言,
人一穿越象徵森林,
森林即以靈犀相望。

恍如悠悠回音,於遠方
融入神秘而深渺的契合之中,
宛如黑暗與光明,浩浩茫茫,
香氣、色彩、聲音互相應和。

《惡之華・萬物照應》/波特萊爾 著;辜振豐 譯

這一次,我盡力地與詩連結、希冀有所得,卻因為缺乏想像,而有不適切之感,尷尬地猶如一對初識的男女,在入夜後的吧檯各點一杯酒,他們揚起淺淺的笑意,互碰杯緣、聊對方的故事,怯怯地想更進一步,又總是擔心太多而不乾脆,始終無法跨越那條不存在的界線。

邂逅之所以美

一直以來,我與現代詩、與美學的關係就是如此,想靠近卻觸不得。所幸今年有機會在花蓮與陳克華的新詩相遇,很感謝我的朋友,帶我走進這個神秘的地方。

蘭印藝廊隱身於花蓮市的巷弄裡,我們在此與陸孟雁老師談起她透過翻譯與世界交流的故事。

小小空間中陳設許多來自中南美諸國的工藝品,每一樣都有它獨特的象徵意義,從花紋、顏色、繩編,以至製作材料⋯⋯每個細節都有它所代表的文化、歷史、環境,包括——對世界的觀察。

朋友的文青腦波像被開啟了,她把藝廊裡所有物件都一一探詢了,老師很熱情也不嫌厭,以溫柔的語氣逐個訴說了。

我在旁聆聽,捧著陳克華老師的作品,一本本翻閱,在那個當下的那個氛圍,某部分的情感也被觸動了。

談起這本詩集《與騎鯨少年相遇——陳克華的「詩想」》,
絕對少不了蘭印藝廊的故事,
沒有蘭印藝廊和陸老師,沒有朋友的好奇心,
我斷然沒有可能遇見它。

邂逅的美的本身就是,詩的一種表現。

詩的觀測性

詩,著重意象的表達,它是對某個觀察的想像與結果,然此一結果造成多數人誤解「現代詩是個謎」,陳克華在《詩想》裡告訴讀者,詩所展現的樣態:

悖論,簡易來說,就是「似非而是」,
而詩既不非也不是,恰好就是中間那個「而」,而已。

詩,恰好就是中間那個「而」。
「而」在說文解字是什麼意思?用這個字來說明詩的意義,對嗎?
在現實與非現實、事實與想像之間,不特別探究文字的意義,純粹感受它在句子裡位置,不管懂、或不懂,都是詩的一部份。

較特別的是用「悖論」解釋「詩」。

悖論遊走於科學和哲學之間,它無法用科學論證解答,是個未解之謎。愛爾蘭哲學家喬治·貝克萊(George Berkeley)在1710年提出疑問:「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,它有沒有發出聲音?

此後兩百年的1935年,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(Erwin Schrödinger)提出一個思想實驗:「被鎖在密閉箱子裡的貓,是死還是活的?

(延伸推薦:《悖論》 。一本科普書,但和文學詩一樣,要慢慢咀嚼才能搆到邊。)

以量子理論解釋,在我們親眼目睹(量測)之前,森林的樹既發出聲音又寂靜無聲,箱子裡的貓既活且死,世界就是這麼荒謬,你所見證的貓之死,只足夠找出你所存在的宇宙是死貓的宇宙;但總有另一個的你,在別的宇宙打開箱子,被貓抓傷。

讀者讀不懂?沒關係,詩本來就不是被「懂」得的。

詩的流動性

詩,有別於散文,又難於散文。它在文字上的精練與音樂性,讓我們說「詩歌」而不只是「詩文」;它在意象上的跳躍與創造性,讓不同生活經驗的人形成各自不同的感覺、感染、感觸。

若拿身體做譬喻,
詩是呼吸,藉由肉體的風動搭起身心與靈互通聲音的橋樑。
原來與生俱來再平凡不過的呼吸,便是人類企及深遠靈魂的方便捷徑。

  • 詩和料理
    就像一道美味的料理,食材之間的碰撞,在味蕾上擦出不可思議的火花。
(圖源:料理鼠王
  • 詩和音樂
    和音樂一樣,都是對生活、情感的追求,反動與顛覆。
  • 詩和繪畫
    繪畫展現視覺的藝術,詩則走語言的藝術,都是很感官的東西。
(圖源:La Vie

詩的封閉性?

現代詩在詩人與讀者之間、讀者與讀者之間,它是封閉的。
至少我沒辦法,沒辦法與朋友聊天時說:「嘿,我覺得陳克華寫的詩很棒!」
恭喜成為全場最佳句點王。

關於詩的最大夢魘。讀者對詩人說:「因為讀了您的詩,我也開始寫詩了⋯⋯」

但同時,詩也給讀者很大的空間,作家陳幸蕙說:「在詩之前, 我相信,讀者才是真正的主人」,讀詩的人在心靈層面是開放的、被填滿的,不言而喻。

人在詩裡意外地與自我相遇。


詩人是什麼人?

詩人是什麼人? 是任何人,同時什麼也不是。 詩人只存在於完成詩的那一瞬間,此前他什麼也不是。 詩人不過把生活所見收錄於文字之中,然任誰都可以。 差別就在,是自戀式的演出,還是反覆聆聽。


關於陳克華

一位出身花蓮的眼科醫師,台灣同志文學裡必定有他的名字。

其早期作品表現出語言的唯美意象,如散文集《愛人》、《給從前的愛》;後則有抨擊社會的《哈佛・雷特》,及收錄了著名的男同性戀情欲詩的《欠砍頭詩》等。而最新作品《鬼入門:陳克華詩集》,入選2020年台灣文學金典獎(官網)。入選評語這麼說:

這部詩集主要不是演示可怖或驚悸,而是往往在陰森鬼氣的氛圍裡營造了喜劇效果,把鬼的駭人性與丑角性融合在了一起,可以說是對傳統鬼文化原型的創造性重新書寫。

2020臺灣文學金典獎》入圍名單.入選評語

關於陳克華,有一些厭女、仇女的言論爭議,在此我保留評論。文學與作家之間,我是寬容的。

已故作家林奕含曾在Readmoo的訪談中談到:「會不會,藝術從來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?所謂的藝術家他不停地創新形式,翻花繩一樣創作各種形變,各種質變,但是,這些技法,會不會也只是巧言令色而已呢?」

我接受這種巧言令色,身為讀者而非粉絲的我,所篤信的是文字、文學、作品中帶來的成長與反思,而不是崇仰作者個人。若要連結作品與作者之間以身作則的真實感,將揚棄許多作品,包括林奕含反覆叩問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奈波爾(V. S. Naipaul)。當然,嚴以律己、寬以待人,我所追求的不只是在此分享的讀者,更是筆外的真摯。

這本《詩想》引領我走進現代詩的文字美學,深受感觸,故而分享。

一首好詩就是「提醒」,提醒你開始省察,就在讀詩的此刻,你內裡與周遭種種原是浮游不定的生命狀態。

生活的藝術來自美的想像,變幻出令人羨慕的自由。

👉每月送我一杯咖啡,支持我持續創作。

作者

Neomi Lin

我是Neomi,天蠍座。常窩在文學的被子裡取暖。 喜歡坐時光機,跳到任何一個小說情節裡生活。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